顶点小说 > 言情小说 > 周公解梦1000问 >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4

上篇  梦境中的信息密码4      
              童年经历是梦的重要来源吗      

              弗洛伊德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中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专有名词遗忘、外国字遗忘、一般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症状性行为”及“偶发行为”、“双重错失行为”和其他各种错误行为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从中发掘潜意识的存在。

弗洛伊德不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实际经验,然后经由自我分析的方法,进行透彻的研究。

      

              弗洛伊德说过:“遗忘的机制,尤其是想不起名字,或名字的暂时遗忘,都是当时出现的潜意识的一股怪思潮,阻挠了名字的有意再现。

在被阻挠的名字和阻挠该名字的症结之间,存在着一种自始就有的关联,或者是一种经由表面关系而形成的(也许是经过人为的方法)关联。

避免唤醒记忆中的痛苦,是这类阻挠的动机之一。”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童年生活经历的遗忘问题始终都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在歇斯底里病的研究和梦的解析中,歇斯底里病患者的病源多数是早已潜伏在童年生活的“痛苦”经历中。

而在梦中出现的许许多奇形怪状的幻影也不过是童年生活经历中那些被压抑的因素的重视。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能详尽地重现童年生活的内容,我们就可以对任何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规律了如指掌。

但是,可惜的是,童年生活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已从记忆的王国里消失殆尽。

只要我们仔细地回忆自己的童年,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绝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而忘记的那部分又恰恰是对自己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被压缩到潜意识中去,而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得最厉害的部分。

然而,这些被压抑的部分又最活跃、最不安分。

所以,它们虽被压抑在心理的底层,但要千方百计表现自己。

意识对它们的自我表现企图给予了严密的监督,以致使它们不得不以变态心理或梦幻的形式表现出来。

      

              当弗洛伊德研究日常心理时,他又发现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痛苦经历,有时也可以片断地、不成规律地、改装地表现在日常记忆中。

这是一种偶发现象,是在意识不备或注意力转移的时候偶然表现出来的。

这一现象再次证明被压抑在潜意识深处的童年痛苦回忆一刻也没有停止活动。

它们虽然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在正常心理活动中冒现出来,但在偶然情形下,一旦有与之相关的心理因素出现在意识层面上(哪怕是只有一点点的连带关系),又存在着其他有利于它们冒现的条件(如意识注意力的暂时分散等),它们就可以冒现出来。

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其冒现的程度也是极其有限的(只能是片断的、破碎不堪的或甚至是被歪曲、被改装了的)。

意识绝不容许这些痛苦的童年经历“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因此,纵有偶然机会它们也只能零碎地表现出来。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童年的遮蔽性记忆的例子,说明这一记忆所隐含的内在意义。

      

              有位二十四岁的青年,梦到了一幕五岁时的情景:在花园的凉亭里,他坐在姑姑身旁的一个矮凳上。

她正教他认字母,他觉得自己很难分清字母“m”和“n”。

所以他要求姑姑告诉他如何区别二者。

姑姑说,“m”这个字母整整比“n”多了一笔。

这段完整的记忆意味着什么呢?

是不是表明这个青年从小就好学,而且即使到长大后也仍然有很强烈的求知欲,以致念念不忘早期学习的那段印象?

可是为什么他只偏偏记住了这一段?

为什么记得如此完整而清晰?

就连这位青年自己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这段记忆遮蔽了童年时期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即儿童想要了解男人与女人的区别的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几乎为大多数儿童所共有。

显然,这位青年在童年时也有这种好奇心。

弗洛伊德说:“就像他想分清m和n这两个字母一样,后来他也想知道男孩和女孩究竟有何不同,真希望姑姑在这方面也能教教他。

一旦他发现,两方面的差别很相似——男孩也只是比女孩多了那么一部分,他才记住了孩童时期的那种好奇心。”

      

              正如弗洛伊德的发现,潜意识在生活中总会时不时地冒出头来,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发生潜意识的干扰性活动,这也就有力地证明了潜意识的原始心理活动是做梦心理和精神病发作的基础,也是常态心理的基础。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说      

              在梦的研究中,另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年),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在世界心理学界享有很高的评价,是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

荣格在分析心理学的思想体系中,曾对梦的形成机理作出了专门论述。

      

              荣格认为,梦有象征意义,但梦的象征作用主要体现的是集体无意识,只有将梦具体化后才能真正理解它们的含义。

      

              他认为,梦给了人们一个在生活中寻找平衡的途径。

因此,荣格认为梦的功能主要是一种补偿性的。

他指出梦总是强调另一方面以维持心理平衡,梦的一般功能是希冀恢复心理的平衡,它通过制造梦的内容来重建整个精神的平衡。

比如,一个人劳动了很长时间,整个大脑里充斥着劳动,他就会在睡眠中梦到进行某种娱乐或休闲活动,以消除疲劳。

因此,荣格认为,梦是试图告诉梦者:他必须尽快处理可以改进生活质量的事情,梦里所出现的情境大多是在现实中所无法经历的。

但是,到底怎么样才能明白梦传达的信息呢。

      

              荣格认为,在梦的解释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多了解梦者,但是,但是“现实中的梦者”只提供了一部分的解梦信息。

为了得到梦者的无意识信息,荣格也像弗洛伊德一样运用自由联想进行解梦。

他的自由联想比弗洛伊德所规定的更加严格与严谨,荣格希望联想直接与梦的意象相连,这样,所收集到的梦的不同部分的联想就可以加以比较,并与梦者梦里的情境相对照,从而得出梦者梦境的内容。

      

              有些梦本来就无法解释,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可做的只能是瞎猜了。

荣格对此的解释是,对一些特殊的梦的堵截,还没有找到一个切实可靠的方法或令人满意的理论。

      

              荣格对梦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个特点,他不仅重视对梦进行个别分析,还非常重视对梦的系列分析。

他认为,跟梦的个别分析相比,对梦的系列分析更重要因为梦者在一段时期内的做梦的系列,可以提供一个连贯的人格画面,它们可以通过揭示某些反复出现的主题,显露出梦者心灵的主要倾向。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一个病人来找荣格。

他40多岁,出身寒微,靠奋斗当了一所学校的校长。

近来他患了一种病,眩晕、心悸、恶心,衰弱无力,类似瑞士的高山病。

      

              他说他做过三个梦。

第一个梦是:      

              他梦见自己身在瑞士的小村庄里。

身穿黑色长袍,显得庄重严肃;他腋下夹着几本厚书。

有几个孩子是他的同学。

      

              孩子们说:“这家伙不常在这儿露面。”

      

              按荣格的解解梦说得是:不要忘了你已从小村庄走到了校长位子。

有如一个登山者,你一天爬到了海拔6000英尺,已经累坏了,不要想再“往上爬”了。

荣格说:你产生高山病症状也正是这个原因。

      

              校长的第二个梦是:      

              他急于出席重要会议,但衣服找不到了。

好不容易找到衣服,帽子又找不到了。

找到东西出门又忘了公文包,等他取了公文包跑到火车站,火车刚刚开出。

他的注意力被引向铁轨,铁轨是这样的:      

              他处在A处,心想:“司机如果聪明,机头到D处时不要加速,要不然他身后处于拐弯处的车厢就要出轨。”

机头刚到D,司机就全速行驶。

果真火车出轨了,于是他大叫一声醒来。

      

              荣格说他梦中的阻碍是自己的内心。

内心提醒他不要急着上火车。

火车司机就是他的理智,司机看到前边的路是笔者,就急于加速。

正如他急于追求更大的成就。

但是司机却忘了火车尾巴,正如他忘了他的心灵的另一部分——无意识。

      

              他的第三个梦里梦到了一个怪物,半像螃蟹半像蜥蜴。

      

              他用竹竿轻敲怪物的头,把它打死了。

      

              荣格说这个梦反映了梦者的“英雄主题”,他与怪物的搏斗,是英雄与龙搏斗这种神话的变形。

这个怪物又是脑脊髓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象征。

梦的意思是再次提醒他,如果再这样下去,你的身体要和你作对了。

      

              三个梦都是要警告他,不要继续拼命工作。

      

              其实,荣格的解梦学说也有许多不足:      

              (1)他把梦看成是由某个主体传递出来的信息,具有创造性,但他却无法解释这个创造主体是什么。

      

              (2)他认为梦并无显、隐意之分,只是朴实地宣告它们是什么以及它们的意思是什么,但对梦为何使用象征手法却避而不谈。

      

              (3)荣格认为:“梦是持续不断的,甚至清醒的时候也在做梦,只不过是在清醒的时候,意识的呼声如此之大,梦的低语便被湮没无闻罢了。”

      

              荣格是如何用自己的梦境来阐释集体潜意识的?

      

              弗洛伊德大胆研究了人类未开垦的心理学领域——潜意识,从而把潜意识理论推向顶峰。

其后,弗氏弟子从潜意识出发把精神分析运动发扬光大,荣格可以说是潜意识理论的集大成者。

      

              荣格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但后期他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发生分歧,从此在探索潜意识的道路上分道扬镳。

他扩大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概念,把集体的或种族的为所有人承继下来的并为所有人所共有的潜意识包括在内,从而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

集体潜意识位于心灵深处,这是荣格提出的一个引起最多争议而又最晦涩难懂的概念。

      

              荣格举了自己的一个梦为例:我在一幢陌生的两层楼房里,这是“我”的房屋,我发现自己是在楼上,这间精致的客厅是用洛可可风格的老式家具布置的,墙上挂着优美的古画。

我惊讶,这怎么会是我的房子呢·心想倒也不坏,但不知楼下是什么样子。

沿楼梯下到底层,楼下的一切更古老,大约是15世纪或16世纪的房屋,家具陈设是中世纪的、红砖地面,到处光线昏暗。

我从一间房走到另一间房,心想要把整幢房子都察看一遍。

我遇到一扇沉重的门,推开之后,发现通向地下室的石阶。

沿石阶下去,便置身于一间华美的拱顶厅堂,看来年代十分久远。

由墙上的古砖我断定是罗马时代的旧物,于是兴趣大增,更仔细地察看地面。

地面由石板铺成,一块石板上有环,拉起这块石板,便看见一条狭窄的石阶小路通向更深处。

我又沿此石阶而下,进到岩石间一个低矮的洞穴,地面有很厚的灰。

中间有散落的骨头和碎陶,像是原始文化的遗迹。

我找到了两个人类颅骨,已裂成两半。

至此我便醒了过来。

      

              对于这个奇特的梦,荣格本人认为:这幢房子就是他精神活动的象征。

楼上的客厅象征意识部分。

虽然式样古旧一点,却有可以居住的气氛。

楼下是潜意识的第一层。

越往下越异样、越昏暗。

在洞穴里他找到了原始文化的遗迹,就是他自己身体里原始人性所在,人的原始精神活动接近于兽性。

在这史前时代的洞穴里,原始人居住之前便由兽类占有的。

      

              他突出心理结构的整体性,认为人格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意识(自我)、个人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

个人潜意识是人格结构的第二层,作用比意识大,包括一切被遗忘的记忆、知觉和被压抑的经验,以及梦和幻想等。

荣格认为个人潜意识的内容是情结,情结往往具有情绪色彩,来源于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例如,经常受到父母批评会产生“批评情结”,与本性不和谐的道德冲突会导致性压抑或产生敌对、焦虑的情绪,是一组一组被压抑的心理内容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潜意识丛,是一种潜意识的表现。

他对于情结的观点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是,他将情结分为三种:一是整体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是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群集;二是可以影响意识活动,并对人的行为和思想产生很大影响的情结;三是可以把个体潜意识及其被压抑的内容与集体潜意识及其原型联结起来的情结。

      

              集体潜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潜意识,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沉淀物,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如人对黑暗的恐惧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荣格的梦论与弗洛伊德的梦论的基本分歧是,弗洛伊德认为梦是被压抑的性欲的满足,荣格则认为梦是潜意识智慧的表现。

在荣格看来,潜意识中充满了智慧,正如在弗洛伊德看来,潜意识中充满了欲望。

荣格还断言潜意识中的智慧比意识更具有洞察力。

在睡眠中,由于解除了压抑,潜意识中的智慧得以表现。

荣格举出许多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几个月,荣格在一次旅途中,突然被一种压倒一切的幻觉镇住了:他看见一场大洪水把北海和阿尔卑斯山之间的北部和地势低洼的所有土地都淹没了。

荣格写道:“我意识到,一场可怕的大灾难正在发展之中。

我看见了滔天的黄色巨浪,漂浮在水面上的文明的残片及成千上万具被淹死的尸体。

整个汪洋大海然后变成了一个血海。

这一幻觉持续了大约有一小时。

我感到迷惑不解和心里作呕,同时又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惭愧。”

荣格在随后的几个月内,曾多次梦见类似的恐怖场面,如冰雪覆盖大地,冻死了所有的绿色植物。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荣格才真正理解了自己的梦:原来那些梦是对大灾难的预言。

      

              荣格进而修正了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早期经验的倾向,他把梦分为“回顾”和“展望的”,认为梦既代表过去的欲望,但也倾向未来,具有指出做梦者的目标的功能。

这种向前展望的功能,是在潜意识中对未来成就的预测和期待,是某种预演、某种蓝图、或事先匆匆拟就的计划。

它的象征性内容有时会勾画出某种冲突的解决。

      

              荣格梦论对弗洛伊德梦论的另一个方面的修正,是关于梦与潜意识的问题。

弗洛伊德是从个人经验去寻找梦的意义;荣格不仅从个人经验,而且从种族经验去寻找梦的意义,认为后者是更为深层的。

荣格提出集体潜意识概念,认为同一种族的个体,有些共同的、不为个体自觉的经验,但这些经验会在梦中表现出来。

集体潜意识主要由一些原型构成,如人类有生而怕黑怕蛇的倾向,这种倾向就可以视为原型,这是人类自古以来在黑暗中受到惊吓或遭到毒蛇咬伤的痛苦经验,世代相传的结果。

荣格所谓的原型中还有阿妮玛和阿妮姆斯等等。

阿妮玛指男人身上的女性特征,阿妮姆斯指女人身上的男性特征。

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中包含着一些异性特征,人格中的同性与异性特征有冲突、有和谐,从而构成人的活动的动力之一,也成为梦的动因之一。

      

              荣格进而把梦看成是一种宗教现象,认为梦中的声音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由超越我们的更高来源所发出的声音。

梦是比我们自己更伟大的智慧的启示。

      

              为什么许多病患的奇怪梦境,跟神话里面的象征雷同      

              集体潜意识和个人潜意识的区别在于: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我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

荣格曾用岛打了个比方,露出水面的那些小岛是人能感知到的意识;由于潮涨潮消而显露出来的水面下的地面部分,就是个人潜意识;而岛的最底层是作为基地的海床,就是人们的集体潜意识。

提出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这是一种类似精神而不能被抑制的精神背景深层,它不能转化为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驱力和本能之源,也是将创造性冲动和机体意象结合起来的人类思想感情的基本形式之源。

      

              个体潜意识的内容是曾经被意识过但被压抑后从意识中消失,而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从来没在意识中出现过,是完全通过遗传而得来的。

      

              荣格认为潜意识是一种正面的反映,因为它把人们在现实中的不满由梦境抒解出来,所以梦中的许多景象都可能是一种真实事物象征。

但是他也说,潜意识不可能直接被意识解读,它只是一种象征呈现,还要经过跟病患之间的对谈才知道那样的象征对于病患到底是代表怎样的状况。

荣格认为梦境也可能具有预言性,因为潜意识也可能把病患内心的发展性或是创造性投射出来,所以有可能造就往后的实现。

荣格在后期的解梦中发现,许多病患的梦境无法利用他已知的象征去做解读。

偶然他发现一本专门在讲述神话的书籍,发现许多病患的奇怪梦境,居然跟神话里面的象征很接近,重点是病患本身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那样的神话。

也因此他开始利用神话象征来解读病患精神层面的问题。

      

              他曾感到疑惑,不知道为什么患者不知道的神话象征居然可以解读病患的内心,所以他开始研究神话,发现神话对于人类本能的象征都有其共通性,所以他认为人类的潜意识不只是早年或童年或婴儿时期的记录,有可能是更早之前的整个民族甚至人类起源的象征。

      

              集体潜意识的根源在哪里      

              荣格释过数以万计的梦,对梦有极为深刻的理解,但他的观点与弗洛伊德的观点不同,他不认为梦仅仅是为了满足愿望,也不认为梦进行了什么伪装。

荣格认为“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好像一个狡猾的流氓,拐弯抹角地说下流话。

而在荣格看来,梦好像是一个诗人,他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关于心灵的真理。

这种梦所用的类似于诗的语言就是象征。

      

              象征不是为了伪装,而是为了更清楚地表达。

这正如我们在给别人描述一个新奇的东西时,为了说清楚,需要利用比喻来加以说明。

      

              梦的基本目的不是经过伪装满足欲望,而是恢复心理平衡。

荣格称为梦的补偿。

他认为,如果一个人的个性发展不平衡,当他过分地发展自己的一个方面,而压抑自己的另外一些方面时,梦就会提醒他注意到这被压抑的一面。

例如,当一个人过分珍重自己的强悍、勇敢的气质,而不承认自己也有温情,甚至也有软弱的一面时,他也许就会梦见自己是个胆怯的小女孩。

      

              他还认为,梦展示出做梦者自己内心的被忽视被压抑的一面,因此往往可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荣格提到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女士,平时刚愎自用、固执偏激、喜欢争论。

她做了一个梦:“我参加社交聚会。

女主人欢迎她说:‘真高兴您来了,您的所有朋友都在这儿等您呐。

然后,女主人领我到门口,帮我开门。

我走进去一看,是牛栏。”

      

              由这个梦可以看出,做梦者内心的另一面是谦虚的,它提醒这位女士,你平时的表现就像一只犟牛。

      

              荣格还有一种观点,他认为人类世世代代经历的事件和情感,最终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这痕迹可以通过遗传传递。

例如,当一个人想到太阳,他就会想到伟大、善良、光彩照人,如同一个英俊的男子。

想到月亮,就会想到温柔。

      

              美好,如同一个少女。

这是因为一代代的人都看到太阳和月亮,一代代人对太阳和月亮的情感通过遗传传到了每一个人心里。

一个现代人想到智者时,很容易在心里浮现出一个白发长须的老者形象,而不太可能浮现出一个活泼的少女形象来,这就是因为在过去的世世代代,最聪明的人是那些饱经沧桑的老人。

      

              荣格把这种遗传的原始痕迹称为原型。

他说原型本身不是具体的形象,而只是一种倾向,但是原型却可以通过一种形象出现。

在梦里,有时会出现一些奇异的情节和形象,这些东西用做梦者自身生活的经历解释不了,那么,这就是表现原形的形象。

      

              有一个10岁的女孩做了一系列梦,梦中有极古怪不可思议的形象和主题。

她把这些梦画成了画册,画册上画了这样一些画面:      

              1.邪恶的蛇样怪物出现,它有角,杀死并吃掉其他动物。

但上帝从四面来到,(画上是4个上帝),让所有动物再生。

      

              2.升天,上面异教徒在跳舞庆祝。

下地狱,天使们在行善。

      

              3.一群小动物恐吓她,小动物变大,其中一个吞吃了她。

      

              4.个小耗子为虫子、蛇、鱼和人所穿透。

耗子变人。

      

              这描绘人类开始的四个阶段。

      

              5.透过显微镜看一滴水,她看到水中有许多树。

这描绘了世界(或者说生命)的诞生。

      

              6.一个坏孩子拿着一块土,他一点点扔向过路人,过路人便都变成坏人。

      

              7.一醉妇落水,起来又成新人。

      

              8.美国,许多人在蚁堆上滚并被蚂蚁攻击,一害怕,这个小女孩掉到河里。

      

              9.月亮上有个沙漠。

她往下沉沉入地狱。

      

              10.有个闪光的球。

她碰它它便冒蒸气,里边出来一个人把她杀了。

      

              11.她自己病危。

突然肚子里生出鸟来,把她盖住了。

      

              12.大批昆虫遮住了太阳、月亮和星星,唯一一个没有被遮盖的星星落到她身上。

      

              荣格认为,这些梦的思想带有哲学概念。

比如以上每个梦中都有死亡和复活的主题,这种主题也存在于许多宗教思想之中,而且是全球性的。

第四、五个梦包含着进化论的思想,第二个梦反映了道德相对性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一系列梦思考了一组哲学问题:死亡、复活、赎罪、人类诞生和价值相对性。

反映了“人生如梦”的思想和生死的转化。

      

              那么,一个10岁的女孩子怎么可能懂得这些呢?

又怎么会想到这些呢?

荣格认为,她能懂,是因为世世代代祖先的思考,已通过原型遗传给了她。

她要想这些,是因为她面临了这个问题,她可能就要死了。

      

              这个做梦的女孩,当时虽然没有病,却在不久后因为被传染而病故。

      

              在荣格眼中,原型并不是一些固定的形式,而更像一些潜藏在我们心灵最深处——荣格称之为集体潜意识。

这些潜意识在梦中以种种不同的形象出现,当我们遇到难题时,他帮我们想主意,当我们面临危险时,他警示我们。

由于他有几百几千代的生活经验,他的智慧和直觉远远超过我们意识中的思想。

      

              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是用梦来显示自己,表达自己的。

我们如果能理解梦,就如同认识了许多潜意识朋友,他们的智慧可以给我们极大的帮助。

      

              荣格认为,不是所有的梦都有同等的价值的,有些梦只涉及琐事,不大重要,而另一些梦——原型介入了梦——则震撼人心,如此神秘和神圣,如此奇异陌生,不可思议,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这些梦是更重要的。

      

              梦不是愿望的满足,而是启示,是对未来的预测或预示,所以,我们应重视梦的智慧。

      

              神秘的原型世界      

              荣格在解梦中,非常注意寻找原型。

我们要想了解荣格解梦的方式,就应该对他所说的原型有所了解。

      

              我们知道在潜意识深处,荣格称为集体潜意识的地方,储存着大量原型。

      

              原型是人类祖先在千千万万年内的生活经历的产物,也是前人类甚至人的动物祖先的生活经历的结晶。

人以及人的动物祖先一代代经验相似的东西,比如可怕的雷电,比如温暖的春风,从而在心灵上凝结成一些“愤怒的雷电之灵”之类的原形。

      

              原型虽然没有固定的意象,但是却有形成某种形象的潜质,所以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和一些具体特征结合,形成相似的形象代表同一原型。

比如西方有圣母玛利亚、东方有观音,这两个形象虽然不同却有很多共性,很可能来源于同一原型。

这两个形象的不同是后天文化的影响,而其相同的质则是各民族人心灵中共有的,而且是一直就有的,是一个原型。

      

              同一个原型的形象虽不固定,但是它给人的感受或它的“性格”却是较为固定的。

正如不论是西方百姓心中的圣母还是东方百姓心中的观音,都是同样的善良仁慈。

      

              对每一个人来说,对原型的反应一定程度上是先大的,不需要后天学习。

例如人害怕蛇,害怕黑暗,都是生而具有的。

就算他从没有被蛇咬过,也没有在黑暗中遇到什么可怕的东西,他也一样怕蛇,怕黑暗。

原因是,他的许多代祖先——从动物远祖开始,到猿人,到原始人——都被蛇伤过或在黑暗中遇到过野兽侵袭。

那个生活在山洞里的祖先害怕天黑,因为天一黑狼就会来到洞口。

这种恐惧进入了集体潜意识,使从来没见过狼的现代子孙不敢走夜路。

当然,如果这个人走夜路遇到过危险,他就会更怕黑,这是后天经历对原型的强化。

      

              原型会在我们的梦中显现,当它在梦中显现时,它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成为某一种样子,也许每次的样子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我们熟悉原型,我们就能在变化多端的形象中,识别出它是哪一个原型。

      

              在神话故事中,神仙。

或妖怪可以变化多种外形,比如孙悟空可以变成小女孩。

小妖怪。

蚊子和石头,但是如果你有慧眼,你可以看出这多种东西都是他。

小女孩。

小妖怪、心于和石头都是孙悟空。

原型就如同孙悟空,如同其他神仙、妖怪,在我们的梦中他们每次会变成不同形象,但是如果我们熟悉他,我们还是可以知道他是谁。

      

              一般的象征形象和原型显现出的形象之间并没有一条截然分开的鸿沟,它们也一样是可以变化多端的。

比如某男子对某个女孩有好感,在每天的梦里,他会梦见不同的女性。

      

              不同的小动物,梦见花。

梦见溪流。

梦见彩云,而他知道这些都象征着她,都是她的形象在梦中的转化,是这个女孩的象征形象。

这些非原型象征形象和原型形象(又可称原始意象)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外界实有的人物的象征,或心中情绪、情结的象征,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后者是对内心中与生俱来存在的最深处的精神性存在的象征。

      

              荣格确定并描述过许多原型,它们一次次以各种形态在神话中、在人们的梦中出现。

在不出现时,他们也存在着,以潜在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里。

他们仿佛构成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神秘的鬼神世界。

以唯物主义观点看,他们不是客观存在。

但是,他们在心理结构中,是一种稳定的主观存在。

      

              我们不妨认识一下他们。

      

              上帝原型。

如果你体验过上帝原型力量的接触,你会发现这种感受和你以为的有很多不同。

你会感到恐惧,这种恐惧十分强烈,但是不含任何阴险、邪恶,举个不十分恰当的例子,他像冬天凛冽的北风一样,你竟不敢称呼他的名字。

      

              他的力量,仿佛无穷无尽;他的威力,仿佛能主宰一切。

他以似乎极无情的方式惩恶,而赋予善良者使命,在这无情的背后是他对人的关切。

      

              上帝原型极少在梦中出现,如果他出现,不一定会是人形,他可能显现为光、雷电等。

信仰宗教的人如果梦中有上帝原型形象,他会认为这是圣灵真的来临。

      

              恶魔原型:恶魔原型体现为一种破坏性的冲动,毁灭的冲动,一种恶的快感。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原型极有力量,因为他可以和上帝原型的力量相对抗。

      

              恶魔原型体现为一种恐怖的狂欢。

恶魔的形象不一定总是狰狞的,有时他的形象会像个高雅的绅士。

      

              下面这段梦引自台湾王溢嘉、严曼丽记录夜间风景的梦。

      

              年约40的G女士,是社区里主妇们欣羡的对象。

G的丈夫做期货买卖,近年大发利市,以致她拥有高格调的物质生活。

然而,优越的物质生活却难补她对婚姻的忧思。

某夜,她在苦候彻夜未归的丈夫,困顿睡去之际,做了一个梦有一个陌生人来告诉我,说我丈夫正在秘密筹开一个性狂欢派对,邀请的对象尽是一些浪荡男女,而且据说我一位已婚的中学好友也将参加。

这消息让我于心不甘,当下我决定要偷偷出席那个派对。

      

              当我抵达会场时,已经来了一些男男女女,我那位中学朋友也来了,奇怪的是没看到我丈夫。

更出乎我意料的是整个会场布置得十分光洁高雅,来的人们也都穿着整齐体面,看来不像是什么性狂欢派对,反倒像要举行一场盛大的宴会。

      

              我和众人一起等待着。

忽然所有在场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地狱就在我们脚踩的地板之下。

大家因而不安地骚动起来。

      

              没多久,一个男人被架出人群,听说他是奴隶。

而不知从何处翩然出现的主人,居然是个中年妇人,她厉声令人将该男奴作为祭品丢进地狱中。

这时,有一个年轻女人发出歇斯底里的叫声跳进大厅中央——那里竟是水池。

一个男人拿出一把巨型的餐用叉子将女人叉出水面,看来她似乎已经气绝。

      

              我一下子陷入末世人生的惨绝心境,跑到楼上,想跳楼了之,但又想或许先吃点东西可以增加勇气。

于是下楼来和我中学好友同桌进餐,吃着餐盘中的肉,我抬头与好友目光相遇,我们心照不宣地知道盘里的肉就是方才跳水的女人,在这个梦中,虽然“恶魔”原型没有直接化为一个单一形象出现,但是“性狂欢派对”,“整齐体面”的男男女女,“中年妇人”、用叉子叉女人的“男人”和吃人肉的梦者女友和她自己,都有恶魔原型的影子映现。

我们可以由此看到恶魔原型的特质,“性狂欢”,“整齐体面的外表”、厉声令人把男奴丢进地狱的中年女人的残忍。

男人用大餐叉子叉死女人的野蛮,以及她和女友心照不宣吃人肉,这最后场景实际上是最“恶魔性”的。

      

              原作者的解释是:“丈夫可能有外遇”的阴霾,在担心自己已然年长色衰的G女士心中,积压成充满惩治与报复的梦。

梦里丈夫要秘密进行性狂欢派对,简直就是她忧心的“外遇”事件之阴影具象化。

实际上对丈夫的可能外遇,她除了烦恼,并无计可施。

但在由她自编自导的梦境中,她不仅主动介入,意图干扰,更进一步不让丈夫出现,甚至,干脆将使她不安、充满邪淫的性派对“变成”正经的高尚宴会。

但这样的安排,仍无法使她完全摆脱身临“地狱”(丈夫之不轨意图,于她犹如地狱之煎熬)的惶恐,于是索性由中年女主人替她将象征丈夫的男奴投进地狱。

接着又让“年轻女人”(丈夫可能的外遇对象,也是她可能的情敌)溺毙水中,并进一步“吃”了她。

      

              “性”与“食”是人类的两种本能。

在梦中,令6女士忧心的“性派对”变成以“吃”为主的宴会,这种本能的“置换”意味着她的心理自卫,也许她在梦中仍无法面对目睹猖狂性派对的冲击,因此以另一种本能来替代。

而她在梦里吃了年轻女人的肉,除了报复丈夫不忠之外,不禁让人想起某些原始民族,认为吃过世长辈的“肉”,可以获得这些长辈的经验和智慧、担心自己色衰爱弛的G女士,或许在梦幻的深层意识中也想借此重拾青春年华吧!      

              这一解释很好,在一个层面,这是个完全正确的解释,但是,在更深一层,实际上梦者心里的“恶魔原型”被唤醒,梦者心中的恶魔不是那个可怜无助的被欺负的女人,而是一个带着一种邪性的欢乐欣赏并卷入地狱的魔鬼,与其说她恨丈夫和情敌,不如说她不恨,她和他们一同进行这个“狂欢”,厉声令人扔男奴进地狱、叉女人、吃肉都是一种狂欢,而梦中的被虐者也是狂欢者,双方共同进行虐待和被虐的狂欢。

      

              这就是恶魔原型。

      

              恶魔原型还有一个变化的形态,就是诱惑性的魔鬼,他外表漂亮、聪明,会给你你所要的一切,但夺走你的灵魂。

      

              智慧老人原型:在以后谈象征时,我们将详细讲解智慧老人的形象。

智慧老人原型是原始智慧和直觉智慧的形象化。

      

              大地母亲原型:这一原型在梦中以梦者母亲的形象出现或以一个慈爱老婆婆的形象出现居多。

体现出的主要性格是:包容、慈善、关怀。

她像大地一样胸怀宽广,像大地养育万物一样充满母性。

      

              大地母亲原型也会以大地(或包含岩洞)的形象出现,大地中的岩洞代表母亲的子宫。

梦见进入岩洞没有性的意义,而是代表回到子宫的安宁中。

      

              英雄原型:英雄原型是一个英勇无畏的,力大无穷的英雄,他光彩夺目,会创造奇迹般的成就。

      

              在各民族都有传奇中的英雄,如犹太人的参孙,如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

这些传奇中的英雄类似于这一原型。

      

              在实际历史人物中,有关岳飞等,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原型。

      

              在文学人物中,约翰·克利斯朵夫接近英雄原型。

梦中出现英雄原型时,显现的形象为英雄,江湖好汉、大将军之类人物。

      

              英雄原型的一个特有形态是“英雄少年”,他往往年纪很小,外表不强壮,但是出人意料地担起了一个极大的责任。

这一原型的例子有打败巨人的大卫、少年时的亚瑟王等等。

      

              阿尼姆斯原型:他是在每个女人心中,都具有明确的男人形象。

这一原型是女人心灵中的男性成分。

      

              心理学指出,每个人心理上都有一些异性的特征。

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就是她的阿尼姆斯。

阿尼姆斯也是祖祖辈辈的女性对男人的印象的累积。

      

              阿尼姆斯一般体现为英勇无畏,智力发达、有艺术气质等特点,有时也和控制和权力相结合。

女人喜欢的有男子气的男人,往往符合其心中的阿尼姆斯形象。

有些女人喜欢控制她征服她甚至轻微伤害她的男性,也正是因为她心中阿尼姆斯除了有正性特点外,还有控制、权力、征服甚至适度粗暴的一面。

      

              女人崇拜的明星往往有接近其心中的阿尼姆斯的地方。

      

              由于不同女人身上的男性特质不尽相同,她们心中的阿尼姆斯也不尽相同,她们在生活中喜爱的男性也就不同。

      

              阿尼姆斯形象在梦中有时以梦者生活中认识的某男性形象出现,有时是一个陌生的男性。

      

              阿尼玛原型:她是每个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灵中的女性成分。

      

              阿尼玛身上有男性认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点,比如温柔、善良、纯真、美丽等等。

有时,也包含女人的爱好虚荣、软弱、变化无常、狡诈等等特点。

尽管后一些特点不能算是优点,但是如果一个男性的阿尼玛有这些特点,他对这些特点就会感到一种喜爱。

正如《卡门》中的唐·育才认为嘉尔曼是个放荡的女性,但是他却仍忍不住被她吸引,这就说明嘉尔曼和唐·育才心中的阿尼玛原型较相似。

金庸小说中常有一些调皮、刁钻甚至带狠毒欺诈和邪气的女人,如殷素素、赵敏、阿紫等等人物。

但是主人公却爱她们,这也说明她们是主人公——或是金庸的阿尼玛。

      

              不同男性的阿尼玛也是不同的。

男性心中的阿尼玛和他自己的性格常常很相反,却又相互吸引。

他们的关系很像《倚天屠龙记》中的张翠山和殷素素。

      

              在男性遇到一个像他自己的阿尼玛的女性时,他会体验到极强烈的吸引力。

      

              阴影原型:阴影原型代表着人心中的被压抑而没有显示出的部分,包括人的动物性。

阴影原型是不驯服的。

危险的、不受一般道德束缚的,他有极强大的力量。

激情和创造力。

如果一个人的阴影被压抑从不出现,他将肤浅而缺少生命力。

      

              人在接受他的阴影时,会感到充满力量;当人压抑阴影时,他将缺少活力而且潜伏着危机,因为阴影会以破坏性的形式出现,而且变得凶狠残暴。

荣格指出,基督教国家的人们要求自己善良、强烈压抑自己的兽性阴影,时间长了,阴影就会反扑,所以“世人从未目睹过比基督教国家之间的战争更为残酷的战争”。

      

              如果你也是压抑阴影、过分要求自己兽性的人,在梦中,阴影将会以各种危险可怕的形象出现:怪兽、恶鬼、邪恶的人等等,阴影使你的梦极为恐惧,阴影也会以“危险而神秘的黑衣人”面貌出现。

阴影化出的梦中人几乎永远是穿黑衣服的。

      

              人格面具原型:人格面具是人在公众中展示的形象,是人的社会角色的形象。

      

              人格面具原型是一个扮演者,他往往按照别人的希望来扮演角色。

      

              人格面具过强,人就会迷失自我,把自己混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

      

              在梦中,人格面具会以演员等形象出现。

      

              自性原型:自性原型是一个人集体潜意识的中心,仿佛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

      

              这一原型是人的真正的我。

      

              梦中这一原型较少出现,只有心理极健康。

心理发展很完善的人才能经常梦见这一原型。

      

              有时梦中的自性原型以太阳的形象出现,有时以佛菩萨的形象出现,有时以一座庄严的神庙形象出现,有时以类似曼达拉(坛城)的形象出现,也有时以一种宝物如钻石或宝石的形象出现。

      

              不论它以什么形象出现,梦中都有一种安宁、平静,神圣的感受。

      

              除了这些原型之外,还有许多原型,比如武器的原型,自然力如风、雨、云的原型等。

      

              并且,有时两个或更多的原型会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些很典型的形象。

这种形象的身上往往有两个或多个原型的特点。

      

              例如,巫术原型和阿尼玛原型结合就成为了神秘女人的形象:她既有女巫的神秘,也有顽皮女孩的可爱,而且还有一种激情。

墨西哥电影《叶塞尼娅》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就有些类似这一种女性的形象。

      

              太阳王子:这一形象是太阳原型和阿尼姆斯原型的结合。

被现代女性称为白马王子,他年轻、英俊、潇洒,性格充满光明。

      

              女孩子请注意,你也许会幸运地在梦中见到他。

但是不要以他作为择偶标准,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近这一形象的男性太少太少了。

如果你认为你的男朋友就是接近这一形象的人,那么,你很可能是被爱情冲昏了头。

你在男朋友身上看到的优秀品质,实际上不是他所有的,而是你自己心目中的王子所具有的,你只是把心中的形象(像放幻灯一样)投射到了男朋友身上。

你是昏头了,但是,这种昏头是难得的,幸福的。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当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一书出版后不久,阿德勒就拜读了此书,并给出了积极的评价。

正因此,他才受到弗洛伊德的注意,而在其后不久加入进弗洛伊德的小圈子之中。

但如果我们透过阿德勒与弗洛伊德决裂后发展出的心理学理论时,我们发现阿德勒在解梦方面所受到的弗洛伊德影响实在是微乎其微。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梦理论的两条原因。

      

              其一:弗洛伊德的解释把梦带出了科学的范围之外。

如它假设在白天心灵活动与夜晚的心灵活动之间存在着意识和潜意识的互相对立;梦遵循着一些和日常思维法则迥然不同的定律。

在阿德勒看来,这些互相对立的事物从科学的立场看来,是同一件东西的变异。

因此,把睡眠和清醒,做梦时的思想和白天的思想当做是对立事物的任何理论注定是不科学的。

其二,弗洛伊德把梦的背景归之于性。

这最多只是揭示了人格的一部分而已。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的第二条理由,是与其他许多反对弗洛伊德的人一致的。

但第一条理由却有其独特性。

在弗洛伊德的梦理论(甚至可以说在弗洛伊德的所有理论)中,坚持潜意识与意识的对立与分裂。

这在阿德勒看来,就否定了人格的一贯性和个人在其各种表现中的一致性。

“假使梦里合作制和白天的生活迥然不同,而梦所造成的满足只发生在它自己的生活圈中,我们便丧失了人格的统一性。

梦对清醒状态的人也没有什么用了。”

“从科学的观点看来,做梦者和清醒时的人是同一个人,梦的目的也必须适用于这个一贯的人格上”。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年2月7日至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阿德勒建立了个体心理学学派。

阿德勒把梦看成是一种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办法与途径。

如果你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你可能会不太做梦。

      

              阿德勒指出做梦主要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并不是说梦中出现的方法与答案就是好的。

他指出,梦中的情境可能仅仅是欺骗自己,梦中的答案也有可能只是暂时性的美好,换句话说,有时梦中所给出的答案或许只是对梦者的安慰。

阿德勒还认为,如果同一个梦境反复出现,则说明梦者被同一个问题反复困扰。

      

              阿德勒并不同意把意识和无意识完全分开的说法,他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也没有普遍意义。

他指出,假设一个梦境是模糊而没有逻辑的,梦者醒来不记得这个梦,又有什么意义呢?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了解我们的梦,就谈不上什么意义了。

      

              此外,阿德勒提出了一些特别的观点:      

              其一,投影技术。

你可以编造一个梦境,这个梦境可以反映你目前的现状。

现在,这种理论已广泛运用到心理医疗。

      

              其二,强调梦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

他认为梦反映了现实生活,梦可以对生活方式的改善起到有益的作用。

另外,他还认为,梦中的情绪会影响到梦醒后的生活。

比如,某男子做了一个梦,梦到妻子有不轨行为,他醒来后就可能会气愤的责骂妻子。

      

              其三,强调梦的个体性。

阿德勒认为梦是生活状态的反映,而每个人的生活状态都是不同的。

因此,解梦必须结合梦者的个人生活习惯、性格、工作和生活环境。

所以,他反对用固定的规则解梦,解梦要因人而异。

      

              阿德勒喜欢用比较的方法来解梦。

比如面临一场考试的学生,梦到的可能不是考试,而可能是一场战斗或体育比赛,或者其他比较激烈的挑战。

      

              阿德勒的观点得到了研究者们的肯定。

研究人员认为梦就是睡前情绪的一种延续,并不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

而且,梦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它将帮助我们妥善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阿德勒理论的局限性是过于表面化,很少触及梦的内涵。

另外,他觉得如果梦者能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就会很少做梦,但研究表明,人每天晚上平均要做4次梦,一些人很少做梦是因为他没有记住梦,而不是没有做梦。

      

              由此,阿德勒否定了梦是满足个人未曾实现之欲望的理论观点,而代之以如下观点:“梦必定是生活样式的产品,它也一定有助于生活样式的建造和加强。

……梦的目的必然是在于它们引起的感觉之中。

梦只是引起这些感觉的一种方法,一种工具。

梦的目标是它所留下来的感觉。

个人所选出的感觉必须和他的生活样式永远保持一致”。

      

              “梦的工作就是应付我们面临的难题,并提供解决之道。

梦的目的是在支持生活的样式,并引起适合于生活样式的感觉。

……梦的目的是支持生活样式抵制常识的要求。

……如果个人面临了一个他不危房用常识来解决的问题,他便能够用梦所引起的感觉,来坚定他的态度。”

      

              “梦是想在个人的生活样式和他当前的问题之间建立起联系,而又不愿意对生活样式作新要求的一种企图。

生活的样式是梦的主宰。

它必定会引起个人所需要的感觉。

我们在梦中发现的每一件东西,都可以在这个人的其他特征和病症中发现到。

无论我们做梦与否,我们都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应付问题,但是梦却对我们的生活样式提供了一种支持和维护”。

      

              他举例说:如果一个人的生活目标是不劳而获。

那么他会觉得赌博是一个机会。

但在理智上他可能知道这不是好事情,可能会让自己倾家荡产。

但是,在梦中他可能梦见自己发财了,过着奢侈的生活。

当他醒来时有钱的快乐还留着,于是他有了赌博的勇气。

      

              阿德勒的这种独特的梦观点,一方面体现出他自己理论的统一性、观点的一致性。

他相信人格是统一的,因此他提出生活样式概念。

而梦在他看来成了生活样式的产品。

“梦并不是和清醒时和生活互相对立的,它必然和生活的其他动作和表现符合一致”。

这就保证了人格之统一。

      

              弗罗姆的新精神分析学说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也认为梦所用的是象征语言。

弗罗姆(1900~1980年),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罗姆在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之前,曾系统学习过社会学和心理学,他的梦心理学理论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社会哲学色彩。

弗罗姆认为,梦都是有意义的,有些梦好像没有意义,但仔细想象却大有深意。

      

              弗罗姆在批判地继承弗洛伊德和荣格关于梦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梦的第三种理论。

      

              弗罗姆认为,梦是人的天性的表现,是我们在睡眠状态下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意义的和重要的表现。

它既表现“合理的”,或“不合理的”,欲望,也表现理性与智慧。

在梦中,爱与理性、欲望与道德、邪恶与善良都能得到表现。

弗罗姆认为,这种观点既吸收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理论的合理的一面,又不是二者的简单综合,它比前两种理论包含更丰富的内容,也具有更广阔的解释性。

      

              弗罗姆的梦论是以他的社会潜意识理论为基础的。

他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但他不同意只将潜意识的内容归结为性,而压抑也不仅是性压抑,因而梦也就不仅仅是性欲的满足。

另一方面,弗罗姆也同意荣格从广泛的(不仅仅是性的)意义上理解潜意识的观点,认为潜意识中的智慧可能比意识更具洞察力,从而将梦解释为潜意识智慧的表现。

但他不同意荣格用集体潜意识解解梦,即将梦归结为超越我们自身的祖先的启示,将集体潜意识看成是种族经验遗传的结果。

弗罗姆认为潜意识中的智慧恰恰是我们自己最真实的智慧而不是祖先的智慧,压抑是由我们的现实处境造成的,是由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造成的,因而我们的潜意识(梦)的内容往往是我们对自己现实处境的洞察,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的实质的洞察。

但在觉醒状态下,这些洞察被假象和谎言掩盖了。

      

              弗洛姆强调社会经济因素对人的心理影响的决定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本能冲动几乎贯穿了全部学说。

弗洛姆则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对人的心理作用放在重要而突出的地位,并认为社会对人的影响在于形成具有社会烙印的人格,把传统精神分析学说对人的心理活动的研究扩展到社会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大层面。

      

              正如卢文格所言:“弗洛姆主要关心社会性格,即在不同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性格结构。

这种关心导致他强调社会和经济对性格的决定因素,而不是其他决定因素。”

      

              弗洛姆用精神分析的观点去分析人的本性及人的需要,同时强调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在社会影响下实现个性化的过程也就是性格形成的过程。

致力于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综合”起来,形成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

人本主义精神分析以人作为目的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其价值判断由具有主体性的人所发出,通过对人的病态心理的剖析,鞭挞社会对人的操纵和否定,呼唤人的尊严的回归。

      

              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与弗洛姆的社会潜意识的区别在于,集体潜意识直接指普遍的精神,其中绝大部分是无法成为意识的。

社会潜意识与压抑的社会性格密切相关,指人的经验的某个部分,是不被既定社会所认识的,社会潜意识即普遍精神在全社会中被压抑的那部分。

      

              正如弗洛伊德已经指出的,在梦中,非理性的冲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避意识的检查,换一个角度说,就是可以逃避社会禁忌的作用,使觉醒状态下被压抑的欲望得到替代的满足。

睡眠比觉醒状态更自由。

尽管弗洛伊德强调乱伦的欲望是梦的重要内容,但梦的内容要比乱伦、性等等广泛、丰富得多。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梦有很大的差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梦的内容是在觉醒状态下受压抑的那些欲望和观念。

从这里,我们很容易看出弗罗姆对弗洛伊德的梦论的继承和发展。

      

              所以,梦突破了觉醒状态下的逻辑、语言和社会禁忌的作用,也就是突破了“过滤器”的作用,使潜意识的心理内容得以实现。

这些潜意识的内容既不同于弗洛伊德的非理性的本能冲动,也不是荣格所说的先天的种族遗传的神秘经验,而是在一定的处境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条件下受压抑的那些心理内容。

弗罗姆的梦论是其整个心理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正如脱离了人类历史和文化,就不能理解潜意识;脱离了历史和文化,也不能理解梦。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除了原始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社会,这种社会从根本上讲是由于物质生产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要。

“僧多粥少”,“要坐下来吃的人太多,而桌子却又窄又小。”

那些能够坐在桌旁享受的人,就竭力维护既得利益,压迫那些威胁到他们利益的人们。

但这种压迫仅靠武力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套机制去压抑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不让人们用理性去判断,也不让人们表达真实的情感。

      

              弗罗姆认为,人在清醒时,虽然是能动的,能确定目标、制订方案对诸行动,但另一方面,由于各种现实利益(包括阶级利益)的考虑,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的作用,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生活于谎言或假象之中,生活于相互猜忌或憎恨之中。

而我们的正确判断和爱的情感,却受到压抑。

所以,在觉醒状态下,我们虽然是清醒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又是糊涂的。

      

              我们进入睡眠,就开始做梦,这时我们不能合乎逻辑地思考,不能去行动去实现目标。

然而我们又是奇迹的创造者,去创造一些史无前例的故事。

在睡眠状态下,我们是自由的,不再受各种谎言的干扰,不再受现实利益的驱使,因而有可能做出更正确的判断。

也就是说,我们在做梦时有可能比在觉醒时表现得更为智慧。

所以,做梦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清醒。

睡着了,也就是醒来了。

(https://www.xxbooktxt.net/69_69200/3216960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xbooktxt.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xbookt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