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都市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研古创新

茫茫碌碌,不知道做了多少蛋壳陶器胚,终于有一只的器壁达到了要求。

        虽然还是有零点五毫米,但这已经是他现在的技术水平所能达到的极致。

        之后的工艺就简单了,在用传统手工轮制成型后,不上釉,在坯体晾干过程中压光、雕刻。

        最后高温烧结后封窑,  做焦烟渗碳处理。

        这样烧制出来的陶器,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馨,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

        这种形容词,陈文哲并不陌生。

        所以做到这种效果,  他也不会太过担心。

        毕竟他之前烧制的金砖,就跟此时的蛋壳黑陶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要做出一件成品,入窑烧制成功,  之后的事情就简单了。

        试烧结束,以后想要做什么都可以。

        做蛋壳陶最重要的就是练泥、拉胚和利胚,之后都是锦上添花,就算不做,成品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只不过,陈文哲现在是为了锻炼技艺,所以能做的,能用的工艺,他都要做出来,用上去。

        要知道,在薄如蛋壳的器壁之上雕刻,甚至是印花,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还是需要一定的技术的。

        陈文哲基础扎实,加上他又肯努力,所以技艺水平提升的速度很快。

        知道他突然之间感觉,不管拉胚还是利胚,  都变得十分轻松。

        他已经能轻松掌握转盘,  拉制出他想要的效果。

        这个时候,陈文哲的拉胚和利胚技术,应该已经全面突破到宗师级。

        因为他已经能做到零点二毫米的器胚,这是他的拉胚技术和利胚技术互相结合,才能成就的效果。

        可现在他并不清楚这一点,他还在认真的制作各种器型的黑陶器。

        现在他在仿商绢简、仿青铜陶鼎,镂空花瓶、浮雕瓶、笔洗、笔筒、葫芦、香炉、烟壶、挂盘等。

        这些器型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简洁酣畅,古朴典雅。

        当然,也可以弄得繁复一些,比如坯体刻花采用红雕、浅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

        也可以多加纹饰,而这种薄胎瓷器,其上的纹饰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如松、竹、梅、菊、牡丹、鸟、蝶、鱼、虫等。

        甚至可以汲取了剪纸、木雕、刺绣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做出更加漂亮的样式。

        诸如双层套的大肚子香炉,镂空浮雕十分精致。

        还有腹部刻有龙凤呈祥浅雕图案的“龙凤瓶”,整个瓶体都是云型镂空图案,两侧有立体比龙对卧,  恰好为瓶的双耳,  构思让人叫绝。

        现在毕竟不是古代,陈文哲可以接触到的信息,不算隋侯之珠,他也能通过其他渠道,学到很多技术。

        现代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研古创新。

        所以现在一些陶瓷企业,在制作、烧制等方面,都较前人有了发展与创新。

        陈文哲知道的,在制作上采用轮制与、模制、印坏、灌浆、手塑等方法;

        在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

        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画等;

        可以说融古老制陶工艺与现代美术、工艺于一体;

        在做出各种器型之后,最后是烧制。

        而这一步,一般采用高温密封窑烟渗碳之法,这跟烧制金砖没有太大区别。

        所以陈文哲也有经验,而且经验还很丰富,毕竟这是少数他亲自上过手的经验。

        在这最后一步,他肯定能做的更好。

        比如根据不同要求,他可以分别让陶瓷表面,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

        接连几窑都烧制成功,让陈文哲自信心开始爆棚。

        有了合格的蛋壳陶,再挂上一层釉,不就是蛋壳瓷了吗?

        相比蛋壳陶,还是蛋壳瓷更加漂亮,这才是陈文哲所追求的。

        而这一次学习制作薄胎瓷,陈文哲很奇怪的发现,隋侯之珠内的传承知识,居然是现代的技术最多。

        深入研究了一下,陈文哲发现,以蛋壳瓷技术来说,还是现代人的技术更加厉害。

        在这一点上,古代人真没法跟现代人比。

        陈文哲按部就班,从古到今,所有相关薄胎瓷的技艺,他都要学习。

        稍微查看了一下,他就知道宋代之时的薄瓷技术最少。

        那时的技术可以说是基础,明清之时迎来大发展,但是,薄胎瓷真正的技艺巅峰,却是在新华夏成立之后。

        这一点跟中华红瓷器差不多,都是现代工艺比古代工艺要高的多。

        薄胎瓷器亦称“脱胎瓷“、“蛋壳瓷“,真正算起来,应该是起源于明代。

        北宋至明代出现的影青瓷,滋润细腻,已具有透明感,是生产薄胎瓷的重要基础。

        到了清代,薄胎瓷工艺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产品“薄如蝉翼”,装饰画面,还出现了珐琅彩和粉彩两种,构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中的代表作就是康熙粉彩十二月名花杯,雍正珐琅彩梅花盌。

        而制作薄胎瓷,有好几个名窑。

        像是陈文哲之前接触过的景镇窑口,还有德化白瓷窑口,一直到现在都在烧制薄胎瓷。

        陈文哲也没想到,他这一次学习蛋壳瓷的制作,居然还能学到两大名窑的工艺。

        首先是德化工艺,其中的代表作是德化白瓷茶器,直到现在还颇受茶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作品制作,采用现存量稀少的德化纯原矿高岭土。

        历经配料、拉坯、利坯(修坯)到打磨、烧制等四十多道工序,百余次手工修坯,分两到三次烧制,才可完成。

        德化薄胎瓷的制作以薄为美,以透明为美,因此制作要求极高,难度极大,尤以利坯最为精细。

        利坯要经过粗修、细修、精修等反复百次的修琢,才能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至0.5毫米左右。

        因瓷质过薄,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和变形,想制作出完美的薄胎杯着实不易。

        一刀下去,在呼吸之间,做到无心的境界,胎壁才能修得流畅,薄得传神。

        虽然制作困难,但是烧成后,轻如浮云,只不过最终成品率仅为5%左右。

        其中德化白瓷的蝉翼系列·薄胎茶器,白度达到德化高白瓷的最高白度88.8度,成品杯体厚度只有0.5mm。

(https://www.xxbooktxt.net/65_65456/22021482.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xbooktxt.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xbooktx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