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历史小说 > 我在大明割韭菜 > 第68章袁可立

毛文龙早年有功,天启又是给尚方宝剑,又是加封左都督。

        左都督是勋贵爵位以下最高的武将官职了。

        不过毛文龙发迹与袁可立分不开。

        说来袁可立还是毛文龙的知遇恩人。

        天启年间的毛文龙在辽东一带非常活跃,也立下过一些功劳。

        但是东江镇绝对不是某些人说的毛文龙凭借200人一手辛辛苦苦创立的。

        东江镇隶属于登莱辖制的,袁可立是登莱巡抚,是毛文龙正儿八经的上司。

        在明末的朝堂上,有一大堆不知兵事的文官喜欢找存在感,相互之间斗得你死我活。

        总之,就是站在朝堂上遥控前方。

        在巨大的争议中,战略一次又一次的变更。

        但是,有两个人确实在军事上确实是非常稳沉的。

        一个是孙承宗。

        孙老头子的关宁锦防线被后世许多人骂成没有用的一条防线,那是非常片面的。

        结合整个战略大局,天启年间建奴还只是在辽东,蒙古和大明的关系虽然不如从前,但至少与建奴绝对是敌对的。

        所谓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林丹汗至少是绝对要和努尔哈赤鱼死网破的。

        那么,宣大防线是肯定很安全的,因为有蒙古这道强大的屏障。

        可是历史上的崇祯上台后,就和蒙古交恶了,还把林丹汗派来的使者杀掉了。

        林丹汗就和明朝干起来了,双方都有损失,皇太极于是在崇祯元年西征蒙古,把林丹汗摁在地上来回摩擦。

        北边草原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一系列的变化,改变了三方之间的格局。

        看似对与辽东无关,实际上对辽东影响非常大。

        因为此后,建奴的战略核心目标是征服蒙古,顺便疲明。

        既然如此,皇太极就根本没打算再强行攻打关宁锦防线,最多是出兵限制关宁军在大凌河铸城,对广宁形成战略危险。

        也就是说,后来的皇太极,根本不打算从山海关走了,在辽东只做防御性的措施,防止被明军逐步蚕食。

        主动进攻的线路主要是宣府和密云一带。

        蒙古朵颜部的位置在哪里呢?

        就在宣府和密云北边。

        在蒙古被征服之前,建奴只能想方设法啃关宁锦防线。

        所以,不是孙老头的战略有问题,而是皇帝坑起来,把整盘棋给大乱了。

        整个格局一变,关宁锦防线的作用大大的削弱。

        第二个靠谱的战略人才就是袁可立了。

        袁可立非常清楚,想要收复辽东,不能仅仅想孙承宗和袁崇焕那样。

        孙承宗和袁崇焕的蚕食战略源自北宋对西夏的步步为营。

        这个战略,让北宋差点将西夏打灭国了。

        北宋末年,章质夫突袭一战,几乎打得西夏差点崩溃,如果不是靖康耻,西夏是肯定会被北宋玩死的。

        所以这种蚕食战略是资源大国打资源匮乏的小国最好的一种战略。

        但是,辽东的地势比较特殊,辽西走廊是一条狭窄的长线。

        辽西走廊的尽头是锦州,明军必须出了辽西走廊,地势才开阔起来。

        这种地势,对建奴非常有好处。

        围点打援,明军都没办法绕道去支援。

        而且建奴可以把优势兵力都压在锦州一带,就堵住辽西走廊的出口。

        袁崇焕的战术是什么呢?

        在大凌河铸城,而且是稳扎稳住的铸城,把地形拉开,一旦地形拉开后就可以防止皇太极围点打援了。

        可惜这个战术中断了。

        不过即便没有中断,袁崇焕打得也很累。

        如果袁可立在天启年间没有辞官,辽东半岛依然还在,可能辽东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局面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里就凸显出袁可立的战略方针了。

        他主张收复复州(大连)一带,在那里建立前哨军镇。

        并且他也用实际行动实施了。

        策反了刘兴祚,重用毛文龙,建立东江镇,操练水师,收复辽东半岛,在辽东半岛形成一股军事力量,与辽西走廊形成双面之势,将建奴的战线拉开了。

        如果袁可立一直都在,袁崇焕的压力可能会小很多。

        那袁可立是怎么走的呢?

        首先,袁可立是全力支持毛文龙的,虽然他知道毛文龙桀骜不驯,不听调令,且虚报战功,但依然全力支持。

        后来,袁可立走,也是因为袁可立全力支持毛文龙,被朝堂大多数人攻击。

        到底怎么回事呢?

        毛文龙说在满铺和昌城杀了两万多八旗,又派张盘打金州,虚报了战功,说金州打下来了,要求犒赏和军饷。

        可沈有容说并没有打下来,而是被建奴击败,金州城已经被焚毁了。

        袁可立明明知道毛文龙是虚报的,但依然请求朝廷发犒赏和军饷。

        为什么?

        难道袁可立脑子抽了?

        当然不是,这里才充分体会出袁可立是知兵事的。

        他知道,朝廷年年兵败,而且朝中某些大臣没有节操,贪污军饷成了常态。

        辽东半岛刚刚打下来,需要大量的军饷支援。

        也需要士气,所以,处于这一点,袁可立还是盯着巨大的压力,给天启上奏疏了。

        奏疏(《明熹宗实录》里有记载)的意思就是,毛文龙说杀了两万多建奴和收复了金州都有虚报的成分,不靠谱,但是毛文龙从后方骚扰了建奴,却是还是有功劳的。

        于是天启就给了毛文龙一些犒赏。

        但就是因为这件事,被朝臣们抓住攻击袁可立,袁可立在朝堂被围攻。

        结果这个时候,毛文龙却书信责怪袁可立不给自己报战功。

        袁老爷子两边被喷,实在没办法了,就只能辞官回家了。

        袁可立一走,毛文龙失去了挡箭牌,基本上以后还想要军饷,难上加难了。

        穿越者崇祯心里想着,其实大明朝后期对建奴的局面真的不算烂,即便是广宁丢失了,也还有很多机会,可就是在党争中,有能力的人黯然退场。

        没有战略,朝廷没有大的国家战略。

        所有人都没有方向,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相互撕扯。

        反观皇太极,军事略逊努尔哈赤一筹,但是政治手段在这个时代他称第二,每人敢称第一。

        而且皇太极继位后,建奴开始制定一系列的国家战略。

        例如全力征服蒙古,压制朝鲜,缓和辽东的民族矛盾,一个个剪除八贝勒的权力,设置六部制集权,拉拢汉人。

        都是皇太极做的。

        但是大明朝没有,大家都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一点,是需要皇帝本人来做的,别人是做不了的。

        国家最高战略,一定是一把手亲自定的,别人定的战略,其他人怎么会服呢?

        穿越者崇祯其实已经定好整个大明朝未来三十年的战略了。

        只不过他现在啥都还没有,没必要跟大家说出来。

        等有兵了,再说,再说就不是和大臣们商量了,而是口含天宪,所有人去执行。

        袁可立就是他的战略之一,对建奴的军事战略中的一环。

        “袁公身体可好。”

(https://www.xxbooktxt.net/37_37422/26155325.html)


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www.xxbooktxt.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xxbooktxt.net